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新课标教学指导 >>
新课程使语文花圃更鲜艳——漫谈大语文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08


甘肃华亭三中 魏小平 

近20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反思,不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对中学语文耗时低效的批判性讨论更是引起了语文教育界广大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深刻反思,掀起了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热潮。同时,经过20多年的积淀发展,当初曾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改革性教学模式也尘埃落定,而著名语文教育家张效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模式因更好地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及规律而一枝独秀,大放光彩,其峥嵘面目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报《语文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都把它作为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吸纳了大语文教育的先进理念,“大语文教育”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中高考语文试题的此种导向已十分明显。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山区农村及其它偏远地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重复性的机械训练仍是教学的主要方法,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诸如此类,严重扼杀了语文教学的活力,使本应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教师,虽对“大语文教育”有所耳闻,也有力行,但真真系统了解“大语文教育”内涵者并不多。有鉴于此,笔者在此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在学习并践行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实践“大语文教育”做一些思考,以就教于广大同人。 

一.“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呢?我们且看张孝纯老师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2期)的《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上的一段话:“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从中可以看出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从培养目标上来说,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习途径上说,是把语文学习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学习过程上说,学生的求知态度是能动的,学生的求知空间是立体的;从目标达成的手段上说,它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在王鹏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一书中,对“大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如下概括:①千方百计地拉近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②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注重人格的完善;③千方百计地注重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④注重发展语文能力,尤其是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⑤注重开发智力,特别是想象思维的训练;⑥听说与读写能力训练并重;⑦有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即预习见疑,质疑研讨,巩固深化三步;⑧以单元教学设计为着眼点,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把“三个课堂”结成一个整体;⑨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⑩具有较高的效率。 

二.新课标中“大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1.新课标所界定的语文课程的特点及任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1—2页) 

2.新课标中对“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吸纳和体现 

(1)“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部分的一段话,这是对语文改革成功经验特别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有机吸纳。 

(2)在《语文课程标准》“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一节“2”中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利、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3”中说“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些表述从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方面都体现了“大语文教育”思想。 

(3)在“阶段目标”各综合性学习部分反复表述了这几点意思:结合语文学习观察生活、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现课内课外的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空间。这些同样体现了“大语文教育”思想。 

(4)在阅读量和内容的要求上《课程标准》和“大语文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也是对过去“大纲”中相关内容的继承,这是语文学科独特而本质的要求。这里不再赘述。 

(5)《语文课程标准》对“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吸纳最典型的体现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本来,做为一个纲领性文件,是没有必要对学习资源做如此详细的规定的,由此可见,《课标》对以往语文教学唯课堂、唯课本、唯课练的矫正力度,也可见“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之大。 

由以上所述,可见“大语文”教育观与“新课程”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果说“大语文”使语文教学园地由单一走向纷繁的话,那么“新课程”则使这个花圃更加的五彩缤纷,愿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积极践行新课程,耕耘好“大语文”这块沃土。 

(此文或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中心第二届年会科研论文一等奖,同时刊于《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5年第81期》) 





作者邮箱: weipingzc@126.com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初中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生本教育刍议
植根课改,放飞心灵—记我校的课改之路
让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焕发沛然生命之气
新课标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语文教研应如何开展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总结
众说纷纭:课改为何这样难
检槽中学学习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备战新课改探究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施过程的断裂与错位
栽种一片有个性的苇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与实验稿之比较
新课程语文教学仍要回归基础,回归文本,回归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科代表的培养与使用刍议
课教堂传统课堂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之比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推行中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探析
慢慢走,欣赏啊——我随新课标一路走来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访谈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09暑期培训小结(新课标下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浅谈新课改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反思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走下三尺讲台,提高课堂成效
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漫谈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探求农村语文教学之路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